澳大利亚服务器

“家备小姜,小病不慌”,生姜的传奇功效!

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两句谚语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”,“上床萝卜下床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”。这两句话都提到了吃萝卜和吃姜,身体健康,不用找医生开药方,同时规定了吃萝卜和姜的季节和每天的时辰。可是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疑问,夏天很热,怎么还需要吃辛温的姜呢?为什么又要在早上起床时吃姜,在晚餐时吃萝卜呢?这两句谚语其实蕴含了很深邃的中医养生思想。

生姜既是烹饪调料,而在中药里,生姜也是一味至关重要的常备中药,它辛温燥烈的药性,常常能让医生笔下的处方画龙点睛,引领诸药直达病所,让疾病无处遁形。所以我们又常说,“家备小姜,小病不慌”。

自古以来中医就有“生姜治百病”的说法。而且生姜的来源和功效都可以说是传奇的存在。

食用姜的历史非常悠久,最早的记载出现在《神农本草经》。相传神农尝百草,以辨药性,误食毒蘑菇昏迷,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。神农顺手一拔,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。过了不久,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,泄泻过后,身体全好了。神农姓姜,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“生姜”。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,能让自己起死回生。虽然这个传说无从考证,但是说明了生姜的一个重要功效,就是解毒。

《论语》记载孔子说过:“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”每次吃饭,他都要吃姜,但是每顿都不多吃。

生姜是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,生姜这味药,性温热,力辛散,就像一团走窜的火,因此生姜虽然主入脾胃,但并不会安分的待在里面,而是向外向上发散,进入肺与肌表,所以把生姜的性味归经,总结为入脾、胃、肺。

具有解表散寒,温中止呕,温肺止咳,解毒的功效,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、肺寒咳嗽、胃寒呕逆及鱼蟹中毒之症,素有“呕家圣药”的美誉。

一、生姜的功效

解表散寒

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,若受凉感冒,不用着急吃药,在初期鼻塞流清涕时,切上五片姜,两段葱白,煮水喝下去,就足以驱除风寒。这是为什么呢?就是因为生姜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。

有些《中药学》的教科书上,说生姜的第一个功效是发汗解表,其实生姜发汗解表的作用不明显,发散风寒还准确一些。

生姜的解表作用一般,因此,姜汤,或者加一点葱白,或者加一点红糖,也可以和紫苏叶配伍,用来治疗外感风寒轻证。因此,生姜常常在发散风寒的方子中作为辅助药,辅助麻黄、桂枝、紫苏、羌活、防风这些药物,增强发散风寒的效果。

温中止呕

我们刚才讲生姜的解表作用一般,但在很多解表的方子中都用到生姜,一个是因为生姜辅助解表发汗的药物,增强疗效,另外一个原因,就是对于外感风寒,并且中焦也受了寒邪,出现恶心呕吐症状,方子中用生姜温中止呕的作用,就是其他中药替代不了的了。

我们现在来回答,为什么中医倡导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而且还说“上床萝卜下床姜”呢?

在中医经典著作《伤寒论》中有这样论述:“五月之时,阳气在表,胃中虚冷,以阳气内微,不能胜冷,故欲著复衣,十一月之时,阳气在里,胃中烦热,以阴气内弱,不能胜热,故欲裸其身。”

大体意思就是,以五月为代表的夏季,阳光蒸蒸,向上向外散发,故天气表现的十分炎热,但与此同时,在里的阳热反而血少,因而容易生冷生寒,故地下表现得相当阴冷。相应于人就是“阳气在表,胃中虚冷”,心烦口渴,却容易腹泻。

冬季情况正好相反,冬天的情况正好相反,阳气向里向内,处于收藏状态,在外的阳气虚少,在里的阳气积多,因而表现为天寒地热,对应于人,则为“阳气在里,胃中烦热”。简而言之,夏季阳气在表,胃中虚冷,吃生姜可以温胃健脾;冬季阳气在里,胃中烦热,吃萝卜可以清解积热。

那么为什么又要“上床萝卜下床姜”,就会“不用医生开药方”呢?道理是同样的。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早下床时吃点生姜,晚上上床时吃点萝卜,强身健体,不生病。这种吃法也是这是由萝卜和生姜的性质决定的。

由于萝卜性凉,降火清热,下气消食,劳累一天,吃点萝卜,润喉消食,清虚燥之热,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。因此,可晚上吃点萝卜以助睡眠。

由于姜味辛性温,能鼓舞阳气的生发,人们在清晨之时,胃中之气有待升发,吃点姜可以健脾温胃,鼓舞阳气升腾。到夜间,人身之气应该是阳气收敛、阴气外盛,这时吃姜就违犯生理规律,影响睡眠。因此,晚上吃姜过多常常会导致失眠,不宜吃姜。

由于胃气不和,还容易发生呕吐。《金匮要略》曰:“半夏、生姜汁均善止呕,合用益佳;并有开胃和中之功。用于胃气不和,呕哕不安。”孙思邈把生姜称为“止呕的圣药”。

生姜有直接的止呕功效,胃寒呕吐用它,很合适,并且胃热导致的呕吐,用它也没问题,只要配足够的竹茹之类凉药,抵消姜的热性就可以。

不单是这两种情况,生姜还可用于痰湿呕吐,治晕车晕船,可以用生姜片贴敷肚脐或手臂前内侧的内关穴,预防乘车船时头晕、恶心呕吐等晕动病的发生。对于早期的孕妇呕吐反应也可以用少量生姜止呕。

温肺止咳

生姜浮入肺中之后,既以辛温散风寒,又以辛散除肺中痰。肺寒咳嗽,不管是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,或者是里寒证,寒邪犯肺,一些老年人的慢性咳嗽痰多,大多属於单独的肺寒咳嗽,没有表证,生姜都可以使用。

很多时候我们家里的厨房就是一个药房,比如肺寒咳嗽,我们可以用萝卜1根,葱白6根,生姜15克,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,再放葱白、姜,煮成一碗汤,连渣一次服。治风寒咳嗽,痰多泡沫又怕冷效果很好。

解毒

生姜具有解鱼、虾、禽肉中毒的功效。这一点海边的人或者经常吃海鲜的人可能体会更多,吃螃蟹的时候,会蘸姜汁和醋,能预防寒凉的螃蟹吃多了,肚子难受。另外一个能解鱼蟹毒的中药是紫苏,也是一个发散风寒药。

生姜还可以解药毒,可以解生半夏、生南星、生乌头,而出现的舌麻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中毒症状。生姜和这些有毒中药的关系就是相杀。

尤其是解生半夏的药毒,历史上的记载很多,比如宋代洪迈《夷坚志》记载徐文伯自幼师从其父,医术精湛,被宋明帝称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医。宋明帝登基六年(公元470年)春,明帝喉中长了个疮,疼痛不已,脓血不止,到后来,连水都咽不下去了。朝臣经过商议,决定请徐文伯来医治。

徐文伯经望闻问切后,嘱使臣速送生姜3斤,告诉宋明帝:“您每天吃3次生姜,每次吃5两(16两为1斤)”使臣忙用清水洗净生姜用刀切成小片,明帝强咽生姜。生姜又辣又硬,吃生姜搞得明帝嗓子眼钻心地痛,泪流不止。明帝说:“徐文伯,你是想置朕于死地呀?还是纯心想看朕的笑话?”徐文伯说:“冤枉之极,末医岂敢和皇帝开玩笑?”吃完2斤生姜之后,明帝喉中脓血越来越少,当3斤生姜吃完,喉疾竟然全好,吃什么饭都无碍了。明帝问徐文伯生姜为什么有这般神效?

徐文伯解释道:“皇帝平时十分喜爱进食竹鸡(一种鸟,生活在江南丛林之中),而竹鸡最喜欢吃半夏,生半夏是有毒中药。这种鸡身上有半夏之毒,陛下吃下去,那半夏之毒必然留在食道、咽喉。服生姜正是解半夏之毒。”宋明帝听后甚喜,命使臣将祖传鸳鸯剑赐于徐文伯。据说,这把千年难得的古剑在战乱年代散落于民间,至今不知下落。

半夏这个药,生嚼“戟喉”,就是说直接吃未经炮制的生半夏,会有严重的副作用。这副作用就是,生半夏嚼在嘴里,会令人口中刺痛、水肿,要是吞下去,更是喉中烧灼疼痛,恶心呕吐,严重的会出人命。

按说这灼痛、肿胀的表现,似乎是半夏辛热之性烧灼所致,该用点凉润药解毒,可为什么偏偏选同样辛温的生姜呢?现代药理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,半夏的戟喉,是因为它含有大量草酸钙形成的针晶,这成千上万的针晶会深深地刺进皮肤和粘膜,所以导致了疼痛、水肿等炎性反应。

生姜虽然不能破坏这些草酸钙针晶,但却能抑制针晶刺伤的炎症,也就能进一步防止炎症导致的眩晕、死亡等。

姜还是个天然的“止痛高手”,外用很有效。

隔姜灸

隔姜灸最早记载于明代,是调理虚寒性疾症的利器,明医张景岳的《类经图翼》中提到用隔姜灸治疗痔疮:“单用生姜切薄片,放痔痛处,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,黄水即出,自消散矣”。

痔疮的形成,就是因为寒冷、潮湿,隔姜灸能调理痔疮,可见它针对虚寒,湿冷性根源的疾病效果显著。把姜片直接放在痔疮患处施灸,灸量为三壮,基本上痔疮就会消失。

隔姜灸的原理并不复杂,它是在艾绒的基础上配合生姜的药性。而生姜归肺脾胃经,本身就是散寒的利器,对祛除脾胃肺脏内的寒气极为有效。所以隔姜灸最显著的效果,就是它的祛寒能力。这与三伏灸的特点不谋而合,三伏灸最厉害的也是弥补阳气,驱散阴湿寒邪。

所以说,当三伏加上隔姜灸,祛寒效果独一无二,各种阳气不足引起的虚寒证,如寒性呕吐、腹痛、泄泻、早泄、不孕、痛经,风湿,包括皮肤冷痛、冻疮、各种皮炎等,通过三伏隔姜灸,会大大减少冬季复发的可能。

1、隔姜灸方法:选取新鲜老姜一块,沿着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姜片,然后在姜片上刺几个孔,便于灸火透过姜孔顺畅地进入人体,施灸时,姜片置于所选穴位上,艾条温灸或直接放艾绒施灸。

每次放2~3个姜片,灸2~3个穴道,灸妥后另换新穴。施灸过程中,可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,移动姜片,以免施灸过度,发生水泡,隔姜灸的程度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,病人觉热为度。

2、隔姜灸的应用举例:老鼻炎,隔姜灸断根,鼻炎是现代社会很让人头疼的事,很多人小小年纪就患上了鼻炎,且极难根治,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顽固。尤其是那些十多年的老鼻炎,吃药基本上已经没用了,一发作鼻子就停不下来,让人深受折磨。

三伏隔姜灸,或许是众多鼻炎患者的福音,驱寒温阳方面,隔姜灸比单纯的温和灸更为猛烈。隔姜灸时起作用的不仅有艾叶的药效、燃烧的热量,还有额外的生姜散寒效果,让艾灸的温阳驱寒特性更高一筹。

多年老鼻炎采用隔姜灸是很有效果的,坚持调理甚至可以根治。下面分享给大家用隔姜灸调理老鼻炎的方法,有需要的灸友不妨尝试:

把老姜切成片,横截面尽量切大一点,每片厚度0.3厘米至0.6厘米,每片姜中心刺上几个小孔;

把姜片放在迎香,印堂穴位上,点燃艾条施灸,每穴10~30分钟。感觉烫时可以把姜片稍微移开一会,免得发生烫伤或灸疮,姜片视情况更换。

女性隔姜灸祛寒,告别粗腰大肚子,我们已经知道,隔姜灸最大的好处是给身体除寒,将经络脏腑,组织关节深处淤积的寒气赶出来。寒气出来了,温暖的阳气才能填补进去,不断壮大,当阳气慢慢变得密集,无处不在,人也很难生病了。

女性可以说是祛寒的主要目标,经常会有手脚寒冷,背寒,腹寒,关节膝盖寒凉等现象,很适合隔姜灸。比如腹部寒冷,借助隔姜灸,祛寒能力叠加,不光祛除腹寒,温暖子宫,改善虚寒体质,甚至还可以减肥,特别是粗腰和大肚子。

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很多女性发胖,最开始都是从肚子开始,而肚子之所以肥胖,与腹部寒冷密切相关。当腹部寒冷时,女人整个腰腹区域,包括子宫区域因为热量不足,为了维护自身的生理机能,腹部会囤积脂肪,巩固热量,随着时间推移,脂肪越来越多,肚子和腰也就越来越粗,并且会向著周身四肢不断蔓延。

所以女性减肥,节食和吃减肥药是没太大用处的,因为它们无法改善你体内寒冷的现实,甚至还会牺牲健康,使寒邪再一次乘虚而入,加重腹部寒冷,反弹之后肥胖更加严重。如果真希望减肥,不妨在这个尝试隔姜灸,不需要节食,反而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3、隔姜灸注意事项:

(1)选用新鲜的老姜(与陈艾是一个道理),现切现用,干姜或嫩姜均不适合。

(2)姜片的厚度,根椐施灸部位和病证而定。面部等敏感的部位,姜片可厚些,急性或疼痛性病证,姜片可切得薄一些。

(3)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,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,须注意防止感染。

(4)隔姜灸后,暂避风吹,以衣物或干毛巾覆之,轻轻按揉,使穴孔闭合,以利恢复。

生姜泡脚

有些人对生姜辛辣的口感适应不了,如果要用生姜解表散寒,温中和胃的话,用生姜泡脚也是个不错选择。

在中医看来,泡脚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式。宋代文豪苏东坡对足底护理有益身心就大力赞赏,称“其效不甚觉,但积累至百余日,功用不可量,若信而行之,必有大益。”

将生姜拍扁加水入锅内烧开,将烧开的姜水放入脚盆中待温度下降到脚可适应的温度时泡脚。

责任编辑:李智

来源:希望之声

[澳大利亚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,与本站立场无关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]